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华民国史”相关记录230条 . 查询时间(2.109 秒)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从业群体,是中国新式教育的承载者。以往教育史方面的研究对于这个群体的大致发展状况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行业史的角度来评判民国中小学教师,专注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他们对于中国教育转型的意义。这对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来说,虽然抓住了其主要特征,但也难免有些符号化和平面化,因为它只突出了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职业特征,而忽略了民...
南京大学的中华民国史研究起步于1974年,是最早涉足该领域的学术单位之一。1983年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设立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利用特殊的地缘与档案资料优势,着力推进学术研究。研究室主任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于1985年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推动民国史研究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李新研究员的倡议下,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民国史中心...
“良税难认可”:民初戏票印花税的开征(1917—1927)
民初 戏票 印花税
2024/4/7
开辟新税源是近代中国政府应对千疮百孔的财政困局的办法之一。戏票印花税的开征即是如此。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印花税法》,在多个领域相继开征印花税,但不管是起征点还是开征范围,均未涉及娱乐戏票入场券。1917年年初,为增加印花税收入,京兆印花税分处长和福建印花税分处长上呈财政部,认为戏票为特别奢侈消费品,亦应贴用印花,并建议在全国推行。财政部接受了此建议,并通函各省市财政厅饬令所属各戏园遵照执行。
“文治”困境:徐世昌与民国初年的祀孔典礼
徐世昌 民国初年 祀孔典礼
2024/4/7
祀孔典礼是民国北京政府实施社会教化的重要举措。徐世昌与民国初年的祀孔典礼关系密切。1914年,其主持拟定《祀孔典礼》方案,后又稍作修订。1919年,徐氏实行“文治”方略,通令将清儒颜元、李塨从祀孔庙。同年秋丁,其亲临北京孔庙主祭。然而,这一祀孔典礼的教化作用有限,无助于改变民生凋敝、武人干政的时局,反而刺激新知识人进一步追求个性解放,致使整个社会的撕裂程度不断加剧。
李顿调查团进入伪满洲国受阻事件研究
李顿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 国际联盟 顾维钧
2024/1/30
九一八事变后,李顿调查团前往中国东北调查,顾维钧是调查团成员之一,但伪满拒绝顾维钧出关,造成李顿调查团进入伪满洲国受阻事件。围绕调查团进入中国东北和走出满铁附属地,李顿调查团及其派遣方国联、顾维钧及其隶属方南京国民政府、日本驻外使领馆及其背后的外务省、伪满及其操纵者日本关东军之间展开激烈的抗议折冲与协商妥协。调查团受阻事件的实质不仅关系伪满傀儡政权的内外“合法性”建构,而且涉及调查团及国联在东亚的...
庚戌新军起义善后与广州舆论的“悼惜”风潮
广州新军 巡防营 袁树勋 粤商自治会
2024/1/30
庚戌(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作为清末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起义,载入辛亥革命的史册。吊诡的是,起义被镇压后,官方与绅、商、学界围绕事件性质与善后问题产生了激烈的意见冲突。广东当局公布革命党人的口供和物证,力证其为叛乱行动,并解散涉事的七营全体士兵。以粤商自治会为首的多数舆论则认为这是粤省当局处置不善导致的兵变。特别是巡防营在镇压过程中军纪败坏,而由“良家子弟”组成的新军虽然失败但仍不愿扰民,引发“...
城乡“薄海民”——民国前期的离村知识人
城乡“薄海民” 民国前期 离村知识人
2024/4/7
民国前期城乡因文化差异而解纽,缺乏一条可以互通的桥梁,造成知识人离村往而不返的新现象。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间的耕读传统已中断,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教育培养出的知识人自己“别树阶级”,其他人却未必接受。向往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并未得到太多欢迎,而乡村又已成为一个难以回归的故地。由于在城乡都成了“他人”,许多知识青年不得不漂泊于城乡间、城市间或城市中,成为瞿秋白所说的“薄海民”。
基于环境要素的民国时期霍乱流行危险分区及演变
环境要素 民国时期 霍乱 危险分区
2024/4/7
霍乱是1820年传入中国并影响至今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探讨历史时期霍乱流行的地理规律对现代霍乱防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综合运用时空分析等方法,探讨民国时期霍乱流行的危险分区及其历史演变。
界内与界外——民国时期的租界卫生交涉(1912-1937)
民国时期 租界制度 近代中国社会
2024/4/7
租界卫生交涉是民国时期各种租界交涉中的一种。因卫生而产生的租界交涉不仅与租界的特殊地位有关,而且与租界、华界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关联。特权、主权、公共利益等交织在一起,加之民族主义等的影响,导致了各种租界卫生交涉的发生。租界卫生交涉涉及主权、清洁卫生等方面。各种交涉体现了租界、华界在卫生领域的关系以及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展现了租界制度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书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我国有关减灾方面的图书与报刊资料,除去宏观性质的总论50余种(条)之外,另包括气象灾害300余种(条)、地震及地质灾害80余种(条)、生物灾害100余种(条)、疾病与公共卫生300余种(条)、环境变迁100余种(条)、灾害史100余种(条)等,全书共收录相关史料近1200种(条)。本书对研究民国时期减灾政策与举措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可为气象学史、环境学史、医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