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纺织科学技术 >>> 纤维制造技术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纤维制造技术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3.265 秒)
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能够探索传统织物更加广泛的用途。在自然界中,纤维常常起到传递声音的作用。例如,在人类听觉系统中,鼓膜负责解决耳道中的空气和内耳中的液体之间的声学阻抗不匹配,它恰好是由高模量纤维构成。鼓膜先将声压转变成中耳骨的机械振动,然后这种振动被传送到内耳的耳蜗。在耳蜗中,纤维状的毛束发生偏转,最终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由神经系统接收。
大自然启发了人们制备各种仿生结构。天然蜘蛛丝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主要是源于其特殊的层次结构,例如β-薄片交联点、分子链高度排列的螺旋纳米组件和刚性鞘-软芯等。已有许多研究者通过模拟这些特性来实现较好的人造纤维性能,然而,如何巧妙利用纺丝过程同时实现上述层次结构特点仍具有挑战性。
超轻陶瓷气凝胶由于其低密度和导热性、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以及化学和热惰性,在热、电、磁、医疗、光学和化学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传统陶瓷气凝胶脆性较大且加工困难,在较高的外部应力或应变下极易发生结构坍塌,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极端环境中的应用。因此,通过结构设计来改善陶瓷气凝胶的可拉伸性能目前仍存在困难。
纳米湿电发电机是一种新型的、必不可少的发电机,它基于电动效应(electrokinetic effect),能够从周围广泛分布的水分、汗水和雨水中收集可再生能源。然而,目前的纤维湿电纳米发电机仍然受到间歇性的能量收集模式或有限的电力供应困扰。
侯冲,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09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LE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底回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兴趣集中在纤维制造工艺和纤维内微纳结构加工制造,研究微纳尺度的物理现象,探索多功能纤维等柔性器件的应用等方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人类是如何识别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的?其中的原理就是这些声音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它们作为轻微的压力波在空气中传播,当这些特定的波传到人的耳朵后,结构复杂的鼓膜或者耳膜将压力波转为机械振动。而这些振动通过耳蜗将波信号转化为由大脑感知和处理的电流信号,从而使人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近期,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款声学织物,该织物模拟人的耳朵功能,首先将声音转换为机械振动...
荧光纤维是一种可以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光源,然后将这些光源转化成光辐射或照射后又能恢复到原色的纤维。基于其光敏性特点,荧光纤维在发光纺织品、生物工程和医疗产品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先进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热湿舒适性对着装整体舒适感觉的贡献占61.5%,人体通过服装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主要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汗液蒸发。在此基础上,各种能够实现个人热湿舒适性管理的智能纺织服装被开发出来。
聚乳酸(PLA)纤维因物理性能与涤纶接近且可完全生物降解,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可部分替代化石源纤维的绿色生态纤维,但耐温性和耐水热降解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纤维增强混凝土是指在水泥基材料中以纤维或织物作为增强体的材料。传统钢筋增强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材料抗压强度高,但存在抗拉强度低、抗冲击性差、易开裂和耐久性差的问题。纺织材料质轻、柔软,耐腐蚀性能优异,具有增韧阻裂的作用,在诸多大型、结构复杂或特种防护建筑中都有应用,是现代建筑用材的研究热点。目前,常用于增强混凝土的纤维有金属纤维(钢纤维)、无机纤维、...
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实现了遨游太空的梦想。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地面需要严密关注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
皮肤创伤治疗是医疗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由纳米纤维组成的用于伤口护理或愈合的功能性补片可赋予复杂形状和人体之间的柔顺接触,且其被证明能够有效促进细胞迁移和组织再生,这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纳米纤维补片抗破裂强度差一直是阻碍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此外,目前的治疗主要依靠补片的被动愈合,其很少参与内源性再生的主动刺激。因此,开发具有良好抗破裂强度和强大内源性细胞募集能力的多功能补片迫在眉睫...
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人造肌肉纤维。这种纤维是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将蛋白质聚合到工程微生物内部制成的。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防护。纤维过滤材料(如医用口罩、空调滤芯等)是日常防护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可有效拦截空气中的污染物。然而,现有的纤维类空气过滤材料多为微米纤维毡,其纤维直径粗、孔径大的缺陷使得过滤效率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病毒等微小物质的拦截,且该材料通常不具备杀菌杀病毒功能,拦截的微生物会进一步繁殖生长,极易引发更严重的二次感染。因此,亟需开发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纳米纤维过...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目前发现的COVID-19病毒的直径为60~140 nm,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因此,人们对N95级面罩(N95 FFR)需求量急剧增加。N95级口罩以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布为主。为了提高过滤效率并保持相对较低的阻力,PP纤维通过电晕放电方法,以通过静电荷为N95 FFR提供强大的颗粒附着力。但是,电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