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外交学”相关记录732条 . 查询时间(2.781 秒)
外交代表,又称外交使节,是一个国家派往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代表。他们代表国家,负责办理外交事务,有常驻和临时两种。常驻外交代表系指派驻某一特定国家或某一国际组织、并负责同该国或该组织保持经常联系的代表;临时外交代表指临时出国担负有某种特定任务的代表。
为了保证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以及外交人员进行正常外交活动,各国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议相互给予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和外交人员一种特殊权利和优遇。
会见是对外交往中最常见的活动。拜访会见重要人士,或是客人会见主人,常称为拜会。会见君主,有时为表示恭敬可用拜见、觐见。职务、身份高的人会见客人,特定情形下可称为接见或召见。现在一般不作上述区分,多称为会见。
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外交团制度不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传统形成的,不行使具有法律性质的职能。
外交代表机关是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官方代表机构。在达成建交协议后,建交双方在对方首都各自设立与外交代表等级相应的外交代表机关。外交代表机关通常分为三级:以大使为馆长的称大使馆(以高级专员为馆长的称高级专员公署);以公使为馆长的称公使馆;以代办为馆长的称代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以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指引,不断夯实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四梁八柱。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美国对华遏制打压加剧,全球地缘经济沿着地缘政治裂痕逐渐碎片化,“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为此,中国需要审时度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
美国外交研究室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研究。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包括: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印太”战略、美国与亚太地区关系、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关系、美国对南亚政策、美欧关系、美俄关系、美国与联合国及多边国际组织关系、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美国对外决策过程分析、美国军事、美国公共外交、美国网络安全政策、美国与南海问题等。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促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两者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份纲领性文件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方面再次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并做出专门部署,这为中国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提供系统性法律支撑。2023年中国《对外关系法》的出台是以涉外法治推动大国外交的里程碑式立法成就,为变乱交织...
从文明视角看,中华传统礼治秩序与西方基督教世界至近代时期之秩序存在范式性差异,前者以自愿性与异质兼容性为基本特征和价值追求,而后者则以强制性与同质排他性为特征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礼治秩序具有兼容性、差序性与关系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赋予了这些特征以当代意义,逐步建立起兼具传统礼治秩序核心特征与当代国际秩序核心要素的新礼治秩序。新礼治秩序是在当代国际秩序的大框架下展开的,是当...
中国积极参与ACD相关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ACD第三、四次外长会开幕式。201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作为国家主席特别代表出席了首次领导人会议。2016年,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并宣布中方将担任粮食、水与能源安全相互关系支柱领域牵头国。中国外长或外长代表出席了历次外长会。
2005年11月,第13届南盟峰会原则同意中国成为观察员。2006年8月,南盟第27届部长理事会审议通过南盟观察员指导原则,正式接纳中国为观察员,并邀请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第14届南盟峰会。
中国是澜湄合作发起国之一,秉持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澜湄精神,同湄公河五国加强沟通配合,积极推进机制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有序推进重大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