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2116条 . 查询时间(2.313 秒)
2025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在河南新乡的示范田中,小麦长势良好、产量出色,耐逆抗病表现突出。日前,由河南省中原农谷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原研究中心、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绿色高效小麦种质资源创制暨普冰03现场观摩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消息,日前,在云南罗平县示范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与抗性改良创新团队创制的强抗裂角油菜育种亲本材料“OR88”和培育的抗裂角油菜品种“中油988”,经专家田间鉴定,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收获,机收损失率分别降低到5.6%和10.9%,“中油988”百亩大面积示范片枯熟期机收实产亩产215.2公斤,比当地平均亩产约增产24.7%,有效解决了油菜机收损失...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了题为“Haploid induction in sweet potato by activating the AP2/ERF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IbBBM”的论文。该研究通过激活甘薯的孤雌生殖基因BABY BOOM(BBM),在...
2025年5月10日,在湖南省安乡县三岔河镇长明村的稻田油菜万亩示范片,来自湖北、湖南、浙江等地科研及推广部门的行业专家组成测产工作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科技支撑安乡县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进行田间评价鉴定测产,机械实收平均亩产达228.12公斤,创造了长江流域油菜万亩机械实收单产纪录,比全国油菜单产提高50%以上。
2025年4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光合生理调控创新研究组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重要学术期刊《生物技术趋势(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表前瞻性综述文章,首次提出了整合理想株型(Architectype)和最佳生理型(Physiotype)的作物协同优化新策略,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精准育种技术,打造高产、高效、广适的现代作物品种,推动下一次绿色...
2025年4月18日-19日,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暨中关村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农学院陈绍江教授主持完成的“跨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创建”项目,段留生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生物调节剂冠菌素”项目荣获特等奖。
2025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冰研究员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遗传发育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提出“甘蔗理想株型”创新理念,阐述其塑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关键育种策略,为实现甘蔗产量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对保障全球糖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观点论文以“Shaping Future Sugarcane: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and Breeding Strate...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教司“慕课西行2.0”行动号召,落实我校“百门课程面对面”重点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依托在线课程建设与核心课程建设的良好基础,通过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等形式,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发展。4月8日下午,我院“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活动在西校区思农广场全景教室举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作物育种学·第九章诱变育种》实现跨校开讲。课程由农学院邢界文副教授主讲,农学院教授、北京市教学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近年来小麦产量增益速度显著放缓,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不断加剧,现有育种资源难以满足小麦育种对高产、稳产与抗逆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亟需引入新的、突破性的优异基因源,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以实现持续改良。黑麦(Secale cereale L.)作为小麦的近缘属,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强大的...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刘庆昌/张欢团队题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of basic helix–loop–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 25 regulates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in sweet potato”的研...
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油兼用经济作物,其育种技术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大豆SNP育种芯片能够显著缩短育种周期,但现有传感机制面临单碱基识别信号易受干扰、低丰度突变识别、探针标记不可逆等瓶颈。亟需开展大豆SNP育种芯片传感机制创新研究,为建立高通量的育种芯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品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与CIMMYT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发表了题为“Mobilizing Triticeae diversity from Genebanks to farmer’s field”的评述,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小麦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田间育种应用面临的挑战。
2025年3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出小叶夹角、株型紧凑的谷子新种质,为提升谷子密植条件下的光能利用效率和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遗传材料。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杜敏敏教授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李传友教授团队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李常保研究员团队等在JIPB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reeding of Tomato:Advances and Challenges”的特邀综述论文。该文引用400余篇本领域的研究论文,全面回顾了番茄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如何推动番茄产业的发展,并深入剖析番茄育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