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性科学 肿瘤学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药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医学 缺血相关记录1400条 . 查询时间(0.109 秒)
2024年7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Cardiovascula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研究员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王志农教授合作的研究论文"CircCHSY1 protects hear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enhancing heme oxygenase 1 expressi...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教授杨宝峰团队首次发现N-乙酰转移酶10(NAT10)是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键调控分子,抑制NAT10表达和功能有望成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新策略。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上。
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 OIS)是由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脑和眼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造成视力永久性损伤。OIS早期发病隐匿,常被误诊为其他视网膜疾病。因此,OIS的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治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友谊医院眼科王艳玲/王佳琳团队探究了OIS患者眼动脉和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并比较了二者对OIS的识别能力,为OIS的早期诊治...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教授刘克玄团队揭示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生物标志物及调控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关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心磁图心肌缺血临床诊断要求》团体标准的公告
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快速、精准地诊断此类疾病,是近年来全球医疗科技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向,同样也是临床医生“对症下药”的核心问题。
近日,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采用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在卒中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
2022年10月2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国内84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RICA研究(长程远隔缺血适应预防症状性颅内粥样硬化性狭窄人群的保护作用)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Lancet Neurology》(IF 59.935)。
2022年10月2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国内84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RICA研究(长程远隔缺血适应预防症状性颅内粥样硬化性狭窄人群的保护作用)结果在线发表于The Lancet Neurology (IF 59.935)。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蒙医温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当脑血管发生堵塞,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脑血管一旦发生破裂,将会引起脑组织损伤,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其病死率、复发率以及致残率非常的高,被称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然而,关于脑卒中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仍然十分匮乏,只能以预防为主。
2022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蛋白药物研究中心畅君雷研究员与医工所传感中心罗茜研究员在脑卒中病理药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Spatiotemporal lipidomics reveals key features of brain lipid dynamic change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ther...
2022年8月1日,《临床药理学专家评论(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在线刊发了CHANCE-2学术委员会专家,诺丁汉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主任Philip M Bath教授对于CYP2C19基因分型在指导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的综述[参考文献1]。文章系统综述...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国海东研究员和基础医学院吕嵘教授团队在三七皂苷R1(NGR1)靶向治疗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Notoginsenoside R1-load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targeting the site of injury through inflammatory cells improves ...
来源于右侧细胞类型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小泡(SEV)可促进中风的康复。在这一过程中,微血管重塑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作者研究了MSCsEVs对体外培养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增殖、迁移和管状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后血管生成、脑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在体外,从低氧(1%O2)而不是“常氧”(21%O2)的MSCs获得的SEV呈剂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